端午|听一曲《离骚》祝您端午安康,平安幸福!

luqixian007
2019-06-07
来源:


▲古琴演奏:喻博韬


晨起听雨月未落,

满屋尽带温柔乡。

又是一年端午季,

青山绿水皆足仓。


粽叶艾草继续着不变的清香,

汨罗江畔流传着动人的传说,

热烈龙舟划动着千年的祈愿,

人们心中深藏着绵绵的思念 。


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物,

一个世代延续的传统,

共同汇聚成一个美丽的名字,

端午节。

端者,端正,

人是天地之心,

五行之端,故,端为始;

午者,正中,

“一纵一横为午”,

纵横交错才正中;

由此,阴阳交错立正,是为端午。


家,

一个无法替代的地方,

一个无法割舍的地方,

即使再苦再累,

端午也要回家团圆。


端午的味道,

是祝福的味道。


粽子的醇香,

更是说不出的情长。

咬上一口,

心里被幸福填充的满满的,

再也塞不进任何烦恼。


端午别称

端阳节


据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五月正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,故称五月初五为“端阳节”。

重午节


午,属十二支,农历五月为午月,五、午同音,五、五相重,故端午节又名“重午节”或“重五节”,有些地方也叫“五月节”。


浴兰节


端午时值仲夏,是皮肤病多发季节,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。汉代《大戴礼》云:“午日以兰汤沐浴”。

解粽节


古人端午吃粽时,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,长者为胜的游戏,故又有“解粽节”之称。


女儿节


明沈榜《宛署杂记》:“五月女儿节,系端午索,戴艾叶、五毒灵符。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,饰小闺女,尽态极研。出嫁女亦各归宁。因呼为女儿节。”


菖蒲节


古人认为“重午”是犯禁忌的日子,五毒尽出,因此要驱邪避毒,在门上悬挂菖蒲、艾叶等,故端午节也称“菖蒲节”。

端午风俗


赛龙舟


每年到了端午这日,各地的龙舟竞相争渡,为节日带来无上的热闹。


插艾草


艾、菖蒲和蒜被称为“端午三友”。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,它们所产生的奇特芳香,可驱蚊蝇、虫蚁,净化空气。


沐兰汤


兰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,有香气,可煎水沐浴。《五杂俎》记明代人因为“兰汤不可得,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”。后来一般是煎蒲、艾等香草洗澡。


采药


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。《夏小正》载:“此日蓄药,以蠲除毒气。”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,药性好,才于此日形成此俗。

挂香包


香包又叫香袋、香囊、荷包等,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,有用碎布缝成的,内装香料,佩在胸前,香气扑鼻。

带五色线


中国传统文化中,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"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"被视为吉祥色。孩子们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,以保安康。


打马球


马球,是骑在马上,持棍打球,古称击鞠。三国曹植的《名都篇》中便有“连翩击鞠壤”之句。


画额


端午时用雄黄酒,在孩子的额头写“王”字,一可借雄黄驱毒,二可借猛虎镇邪。

端午食俗

吃粽子


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它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和东南亚诸国。

饮雄黄酒


俗语有云:“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”。在古代,端午这一天大人常饮雄黄酒,而小孩则用雄黄酒点涂于额头、手心等处,用以除虫辟邪。

煮茶蛋


蛋分鸡蛋、鸭蛋、鹅蛋等。蛋壳涂上红色,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著,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,祝福孩子“逢凶化吉,平安无事”。


汲取午时水


端午节中午十二点整汲取的午时水,全无毒气,可以久藏,不会变质发臭,具有解热去毒的功效,而且用来泡茶酿酒会特别的香醇浓郁。

端,为初;午,为正。这最初始的,最中正的,或许才是,人类渐行渐远的准绳。


端午,有粽子、艾草的清香,有龙舟竞渡的欢腾,有屈原的故事,有五色线、长命缕的祝愿……它还可以是一抹乡愁,一份眷恋。


行端,念正,方为端午。让我们在这个传统节日里,追思过去,展望未来。


今天是端午节,听一曲《离骚》

祝您端午安康吉祥,平安幸福!



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