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曲古琴《杨花词》似花非花,点点是离人泪

luqixian007
2018-05-22
来源:


▲古琴演奏:魏胜宝



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。抛家傍路,思量却是,无情有思。萦损柔肠,困酣娇眼,欲开还闭。梦随风万里,寻郎去处,又还被、莺呼起。

不恨此花飞尽,恨西园、落红难缀。晓来雨过,遗踪何在?一池萍碎。春色三分,二分尘土,一分流水。细看来,不是杨花,点点是离人泪。

——《水龙吟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


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(1081年),时为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。章楶,字质夫,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。他作有咏杨花的《水龙吟·燕忙莺懒芳残》,已是传诵一时的名作。原名曰:

燕忙莺懒芳残,正堤上杨花飘坠。轻飞乱舞,点画青林,全无才思。闲趁游丝,静临深院,日长门闭。傍珠帘散漫,垂垂欲下,依前被风扶起。

兰帐玉人睡觉,怪青衣,雪沾琼缀。绣床渐满,香球无数,才圆却碎。时见蜂儿,仰黏轻粉,鱼吞池水。望章台路杳,金鞍游荡,有盈盈泪。

 

《杨花词》为本专辑中的第七首作品,创作灵感来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《水龙吟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,尤其那句“细看来,不是杨花,点点是离人泪”实为经典,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、玩味,堪称神来之笔。本曲由古琴、二胡、吉他共同完成,曲中古琴与二胡均由魏胜宝先生演奏,古琴音韵袅袅,二胡柔美细腻,加上吉他娓娓道来的倾诉,乐曲便有了一种简单干净,而又余味无穷的回荡感。


“杨花”是古诗司中常出现的意象,但它与杨树无关,而是指柳絮。古人一般称柳树为杨柳,故柳絮也常被称为杨花。柳絮本非花,它是柳树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,因此苏轼有了“似花还似非花”的质疑。世人常说某女子水性杨花,杨花便与生情浮薄、用情不专结合在一起了。可在诗人眼时,杨花是飘零离散的象征,生来就是不由自主、流落人间的命运。它轻柔、无骨、不香、不艳,得不到人的怜悯和喜爱,暗示着孤苦无依。如《红楼梦》中黛玉的柳絮词“漂泊亦如人命薄,空缱绻,说风流!”

古人咏柳絮的诗作也很多,如韩愈的《晚春》: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

斗芳菲。杨花榆荚无才思,惟解漫天作雪飞。在韩愈眼中“无才思”的杨花,到了苏轼这里成了“无情而有思绪了”。还有唐代吴融的《杨花》:不斗秾华不占红,自飞晴野雪濛濛。百花长恨风吹落,唯有杨花独爱风。吴融称赞杨花虽不比桃李之繁茂,但独异于群花,随风起舞,不怕风而爱风。



古人误信柳絮落水之后会变成浮萍,苏轼也自注:“杨花落水为浮萍,验之信然。”所以,他在词中说“晓来雨过,遗踪何在?一池萍碎。”北方的五月,正是杨花飞舞的日子。杨花,只有从飞离树枝的那刻起,才算有了自己的生命,可它掌握不了自己的行程。它可以随风飞扬,却也难逃被雨浇成“一池萍碎”。所以流落的文人和薄命的红颜,才会在杨花身上看到自己的命运。杨花漂泊无常的象征,是聚散匆匆的见证。苏轼当年几经生死一线,后被贬谪黄州,正如杨花飘泊无定、不由自主的命运。和朋友、和亲人,有过多少次离别,就曾洒过多少次“点点离人泪“。苏轼咏的是杨花,说的是自己。


| 艺术家简介 |


魏胜宝,字清霖,青年古琴演奏家。音乐学院毕业,是将演奏、演唱、作曲、编曲、配器于一身的独立音乐人。八岁学习音乐,师从吴明珠先生,期间精修唢呐、二胡、笙等民乐。中学时期拜总政二炮文工团歌唱队队长李玉宽先生为师学习声乐。大学期间得于保定市道协会长刘长伟先生的耐心指导,研习古琴。后经其推荐拜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、教育家,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子盛先生为师。习琴以来参加各地大小音乐会400余场,教授学生千人有余,有很多学员走上了古琴专业的道路,其中不乏中国音乐学院,天津音乐学院,四川音乐学院等。曾担任2015国际艺术节古琴比赛专业评委,弹奏曲风华美,新创作品《兰陵王》开当今古琴手法之先河,被誉为“琴坛圣手”。




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