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古琴演奏:张萌
清明
作者:杜牧 (唐)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今年的清明时间是
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
农历戊戌年 二月廿
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
于仲春与暮春之交,
即冬至后的第104天。
清明节既在二十四节气内,
又是中国传统节日里重要的祀节日之一。
清明节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,
古人很早就知道借此种植农作物,
“清明节,命蚕妾,治蚕室……”
每年的这日,气温变暖,
降雨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
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之说。
作为农俗节气,清明节有三候。
一候,桐始华。桐树开出淡紫色的花朵。
桐花展童颜。年年怨春意,不竞桃杏林。
二候,田鼠化为鴽。阳气渐盛,田鼠回洞,鹌鹑出来活动。
三候,虹始见。若云薄漏日,日穿雨影,则彩虹出现。
清明节与寒食节|
相传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。流亡途中,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,又累又饿,再也无力站起来。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,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,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.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,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,感动得流下了眼泪。
十九年后,重耳做了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。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,劝他面君讨赏,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。他打点好行装,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。
晋文公听说后,羞愧莫及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,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。绵山山高路险,树木茂密,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,有人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子推。 大火烧遍绵山,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,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。晋文公见状,恸哭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,上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
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,便赐老柳树为”清明柳“,并晓谕天下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
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。上古时期,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。后来祭祖安排在墓地,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。秦汉时期,祭祖扫墓风气始盛。不论士人百姓,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式,而清明节距寒食节很近,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。文人诗人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,如白居易诗句:“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”
宋元时期,清明节逐渐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,不但祭祖扫墓多在清明举行,连寒食节的风俗如:冷食、蹴鞠、荡秋千也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。
清明节还有很多习俗外出踏青、放风筝,临河洗浴,祈福消灾等等。
古琴曲《忆故人》|
古琴曲《忆故人》又名《山中思故人》、《空山忆故人》,曲谱最早载于清咸丰年间流传于蜀地的《荻灰馆琴谱》。曲调委婉深情,表现了空山月下徘徊沉吟,思念故人之情。
全曲共六段。开头和结尾都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和跌宕灵巧的散板。中间主体部分是对同一旋律的变奏,变化微妙而又相互有机统一。
第一段以清亮飘逸的泛音开头,造成空山幽谷一片宁静的气氛,泛音停止后,思绪随着起伏跌宕的音调而展开。
第二段,音乐开始上板。缓慢而规整的节奏,缠绵悱恻的曲调,绵延不断的琴音,使人感到情真意切。
第三、四段,旋律移向高音区,并由单音旋律转而采用空弦,低音作和音衬托。在旋律层层推进后,又连续下行,表现了思绪翻滚,心潮起落,使思念故人之情达到高潮。二、三、四段都以固定终止型结束,有辗转反侧,「剪不断,理还乱」之感。
第五段再现第二段曲调,情绪渐趋平静。
第六段低音区跌宕的节奏和尾声半部分激动的泛音曲调,又掀起一次感情的波澜,有欲伏先扬之妙。
天下无不散的筵席,人生有欢聚,就难免别离。惟当珍惜相聚的时光,纵使天各一方,也依然有美好的回忆在心底珍藏。聚散随缘,与其独自惆怅,不如抛却伤怀,于此婉转悠远的琴音中,彼此珍重,互相祝福。
一曲古琴《忆故人》一年一清明,一岁一追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