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琴曲欣赏《阳关三叠》李双序: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

小编微信:luqixian007
2017-12-01
来源:

▲ 古琴演奏:李双序


十年一剑,专注古琴传承

文/班琳丽

十年一剑,从2006年至2016年,十年的时间,一位年轻人的名字,在商丘文艺圈不胫而走。

投得一点火,燃遍万重山。他在身边热爱文艺的人群中不辍地推广普及古琴艺术,投下的燎原星火,点燃了商丘文艺的又一重春天。

他就是李双序。

2013 年,我第一次为双序写文章,标题叫《七弦琴上的播火者》,那时更多的是期许。因为他谈到,他想传承、推广古琴艺术,让更多的人知道古琴,热爱古琴,学习古琴。日前,他被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特聘为古琴专业讲师,可谓实至名归,从一位普通的古琴师到一位高校的古琴专业讲师,这也不失为对他“成功播火者”的高度认可。

这一消息,也敦促我想再为他写篇文章,虽然近期单位里的事接二连三,还无头绪。双序说过:这几年,我是看着他一步步走来的。的确,这四年我是看着他怎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。


初识双序,是2013年的年底,由李书伟先生举荐,第一次,我见到年轻帅气的李双序,怀抱他的古琴,自信满满地笑着,走进我的视线。

老实说,我不是个容易接纳人和事的人,不轻易否定,也绝不轻易相信。但双序是个例外。他英气逼人的眼神中,隐藏有年轻人不可多得的沉静力量与沧桑感,那必是要经历一番闯荡与磨砺后才会有的。

果然,那年26岁的双序,已有了差不多近8年四处奔波求学古琴艺术的经历。26岁,很多那个年纪的人还奔走在求职路上,心怀远梦,眼神迷茫。双序不仅找到了他的位置,他的方向,而且已在坚定地践行他播火者的梦想。

在《七弦琴上的播火者》开篇我写到:

“听李双序说古琴,弹《高山流水》,之后两天,记者刻意不开电脑,不去想他这个人,不去想采访中的点点滴滴,意在想看看,两天后记忆里还能留下什么。完全自行的沉淀,那一定都是经典,是这次报道文章的骨架,更是附加在他人、事业、追求等等之上的丰满血肉。两天后,推开记忆,发觉好多东西还在,他年轻,刚刚26岁。他博学,旁征博引,娓娓阐述。他音乐审美独到,记者至少听到了他在他的弹奏中。他能做琴,在‘弹’与‘斫’之间升华着他的艺术修养。他心气‘野’,梦想将古琴文化在商丘与商丘之外传承、光大。不过,所有自行的沉淀中,一个词点亮了这所有的一切:播火者。”

的确,古琴不是单纯的演奏,不只是几首曲子,不只是它辉映千秋的历史,而是凌驾于这一切总和之上的文化底蕴。所有的文化都闪耀着光芒,和火的文明一样,是不灭的燃烧,是燎原的星火。无论哪一种艺术,旨在传承与光大的有志者,都是可敬的播火者。

所以从那时开始,我对双序的未来充满信心,时常关注起他的前行与动向来,他发起或参与的各种各类文艺演出,他不断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。

琴遇良人

一直以为,艺术与其成功者之间的遇见,都是良艺与良人之间的美丽遇见。如同伯乐相马,遇见之前伯乐只是伯乐,马只是马。只因遇见,伯乐成了良人,马成了良马,于是有了温暖千古的美谈佳话

2006年的双序还只是一个学生,原本很普通的一天,电视剧《聊斋》中阿宝抚琴的一个场景,于他却有了很不普通的意义。他说那时:“他仿佛被勾了魂儿,从此立志学琴。”

2006至2016,刚刚好一个十年,双序已成长为商丘市青年古琴演奏家、斫琴家,商丘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,河南省古琴研究会理事,多次被邀请在商丘各重大书画展、文艺演出、单位文化讲堂等活动中做古琴表演,中国古乐网首届全国古乐杯古琴大赛,邀他做评委,这次被商丘师院音乐学院特聘为古琴专业讲师……

这见证与记录,可谓琴遇良人。

当初,采访双序之前,我是不太熟悉古琴的,只局限于它是一种乐器,从没主动去了解过它。倒是记得一些古琴曲,自己的文字中常常援引《广陵散》、《高山流水》等,常常援引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遇。及至见到双序,看他抚琴,听他说琴,心弦被他“铮铮”的琴声拨动,方明白,古琴自古是很“男人”的事,它不似古筝的“媚”,不似二胡的“悲”,不似琵琶的“嘈切”,不似马头琴的“苍凉”,它弹得出这一切的韵致,却独有一种“壮士断腕”的气度和弘大。类似苏子的词,看惊涛拍岸,唱大江东去,所以才让人有“余音绕梁三日”与“三月不知肉味”的沉浸与怀想。

2016年1月6日,我受邀去商丘古城穆氏四合院听双序弹琴,双序坐在梅花树下的石凳上弹奏《梅花三弄》,那时早梅刚刚开放,轻风微雨中飘送着淡淡的梅香,应和着倏而缓倏而疾的琴声,特别凸显一种古人借琴寄人的伤别情调。过后写了一首《琴师》,送双序——

今冬早来的那场初雪/错过了这一场腊梅的花事/一树朵朵灼灼的明黄/一袖猝不及防的暗香/细雨微风你在梅下抚琴/一挑一抹,雷霆乍破/一勾一托,阳春白雪/指下万里平沙大漠,落雁飞鹤/弦上千古旧事人物,重新鲜活/我想有情有义地哭一场/当声音花瓣般轻落我心灵的河上/止水翻腾/又唱春风十里/我载风载歌

此后,是真的由着被激发的兴趣,为自己恶补了不少古琴的知识。

双序不仅善于抚琴,更善于讲琴。听他讲古琴,在艺术的享受中,涨知识,更见趣味。

古琴,也称瑶琴、玉琴、七弦琴,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,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,至少三千年以上的历史,始终占据着中国古典音乐的至高点,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之器。20世纪初,为区别于西方乐器,才在“琴”的前面加个“古”字,被称作“古琴”。2003年11月,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中国古琴艺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文化财产!

1977年8月,美国发射的“旅行者”2号太空船上,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,全球范围选出的人类代表性艺术,其中中国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《流水》,长达7分钟,用以代表中国音乐,代表人类探寻地球以外天体“人类”的使命,到茫茫宇宙寻求新“知音”。古琴因其清、和、淡、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、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。孔子,蔡邕,蔡文姬,嵇康,苏轼等都以善琴著称。

古琴于双序,似乎更像一位从历史深处一路穿行而来的男子,君子,他娓娓讲述其历史、相关的故事,著名的古琴曲——类别、原创、传承等,援引清楚,阐释清晰,让人感觉到,他心里就摆放着一排排的书架,一页页的琴谱,讲到一处,信手翻开,示给你看。没有广泛的阅读,做不到这样的从容。没有一次次的挑灯夜读,也不会有这样的厚重积淀,及到用时,厚积薄发。


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说出来的,而是像一个人的气度,一种“范儿”,是自然而然张扬在深厚积淀上的自我流露,从而形成一种勾魂摄魄的气场,或者说磁场,引人入胜,心灵共振。理论给了双序艺术的自信,也给了他独到的音乐审美和艺术理解。这样深的“道行”,恰是双序作为一位古琴艺术播火者的卓越资质与品质。

近年,立志做古琴播火者的双序开工作室收了学生。他常带他的学生外出亲近自然,辨析、捕捉来自万物的奇妙声音,借此丰富自身的音乐涵养。去年,从微信圈里见到双序跟人一起爬华山,华山之道,不亚于蜀道,他愣是连夜爬上华山,天明于华山顶看日出,相信他那时心间涌起的豪气,让他看天下都是小的。然而古琴于他,一定仍是高于他,高于天地的。

艺无止境,如今,双序一茬一茬的学生都能独立表演了,但他求艺的脚步仍一刻也不曾慢下来。至今,双序仍不断外出向古琴大师杨青先生及诸多名家求学,迷津拨开,技艺精进。

显然,刚刚而立的双序是成功的,但在同龄人中,他是至始至终葆有清醒的佼佼者。近年他不少参加全国各地的古琴活动,鲜花和掌声不仅没有让他迷失自己,而且为他拓宽了脚下的道路。在古琴技艺的修炼上,他超拔的追求,和弥足珍贵的付出,让他的前行越来越出彩。

良人遇琴

双序说:“一个好的古琴师,一般都会斫琴;一个优秀的古琴演奏家,一般都是一位出色的斫琴家。”

如今十年学琴的李双序,不仅跻身为一位优秀的古琴演奏家,更精进为一位出色的斫琴师。

双序一直是学琴、斫琴兼修的。在抚琴上能娓娓道来,在斫琴上同样能滔滔不绝。非深厚的研修,不足以为。

斫琴不同于抚琴,抚琴是艺术,斫琴不仅要艺术,更讲求精细而高超的技术。好的斫琴师,手上有的都已是“绝活”了。双序堪称一位手上有“绝活”的琴师。

还没看过双序斫琴,但多次听他讲过如何斫琴。双序讲:“古琴做琴叫斫琴,斫含雕刻之意。一张制作精良的古琴无论从品形到音色都需具备各种美学因素。品形要端庄,不能有匠气。举之则轻,击之则松,折之则脆,抚之则滑谓之四善。音色更要具备九德中的圆,润,松,透,古,奇,静,芳。”

斫琴上,双序还常讲到古人斫制古琴内在的哲学思想。他讲,古人制琴时把世界万物及哲学思想融入到古琴之中,“天圆地方”是古人的世界观,所以琴面呈弧形代表着天圆,底板平直意味着地方。琴长三尺六寸五,象征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,十三个徽,代表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。古琴最右面的琴头叫作额,往左分别是颈,肩,腰为人身上器官,将其直接放在古琴上,暗示着面对一张琴就如面对一个人一样,这是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!有了时间和空间古人认为还不能完整的构成一个世界,所以又加入了与水有关的部件构成一个循环。一滴水,清、透、润,一下就占据了九德的四德。“有了这种上善若水的思想,琴音可以像水一样通过岳山的传导,使面板和腔体及底板整体震动,通过‘纳音’的环绕声在琴腹中往复回荡,生生不息,绵延不绝!”

理论通常是晦涩难懂的,但双序的讲解与诠释,就能让人感受到中国古琴文化的艺术张力,与厚重底蕴。

斫琴艺术,双序受教于中国著名斫琴大师田双琨先生。这项艺术被商丘市音乐家协会评为“填补了商丘古琴空白的贡献”。

有为才能有位。无论是演奏,还是斫琴,双序担得起“古琴演奏家、斫琴师”的名号。

还记得当初的一个误判。初听李书伟先生说到双序很英俊,我还想,既已坐到会长的位子,再英俊也要年过40了。否则,人生阅历不够,担当不够,对音乐的理解又怎能够呢?音乐和各种艺术一样,有独到的审美,才能在琴家的演奏中找得到他自己,他的心灵,他的阅历,他的情怀,他的气度等。如今看双序的成功,再一次告诉我们,一个人成大器与年龄无关,与付出有关。

“三月新晴花气轻,听君为我奏丝桐。初闻蕉叶敲春雨,忽作疾风摇古松。汀上沙平嘹落雁,云端飘渺唳惊鸿。更深弹到无声处,物我天人两朦胧。”这是李书伟先生赠与双序的诗,诗里的双序琴人合一,物我两忘,琴弦指端,春雨芭蕉,疾风古松,雁落平沙,鸿惊唳鸣,胸中没有丘壑,不会有此高度,心中没有山水,也难出此境界。

30岁,双序只是以超出常人多得多的付出,把他奔赴成功的路途缩短了。铁打的舞台,流水的舞者,谁能在台上站立更久?一定是脚踏实地的苦修者。

双序空间里有一张贴满火车票的图片,我当初看了,为这个年轻人肃然起敬,同时也不免为这个年轻的才俊心间泛酸。一张图片背后延伸着怎样的一条路?奔波、艰辛、汗水?亦或感动、狂喜、掌声?如果双序的认知里坚定艺是无止境的,那么这样一条写满成功、也洒满心酸的路就要无止境地延伸下去。作为一个四年,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我,有理由相信他的未来,更有信心期许他浓墨重彩的愿景。

十年一剑,热血播火。目前的双序,在七弦琴上,仍兢兢业业地做他的传承者,授道者。有播火者,就有后继者;有后继者,就有传承者;有了传承,必有光大。这是所有文化资源的前行规律。而志在传承文化的人,无论何种文化,都是可歌可敬的人。


写评论...